近日,國際數字之都上海再次“入云端”。12月9日,中國銀聯在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上發布金融級云服務“銀聯云”,為產業各方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金融級云平臺產品和服務。重點合作云廠商、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30家單位共同見證。
“銀聯云”的發布,在加快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將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此次“銀聯云”發布,銀聯系統總分子公司成為首批上云用戶。“銀聯云”官網https://yun.unionpay.com/同步發布上線。
響應十四五規劃 重磅推動數字化專項;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云計算技術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載體,憑借在資源整合方面快速、靈活、經濟的顯著優勢,為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孵化和服務提升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產業重構,支撐產業上下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銀聯云會從云基建、云應用兩個層面,提供全棧式的云計算服務解決方案。云基建層面,銀聯云具備從IaaS到PaaS的上百項云計算產品能力,提供金融業專屬行業云解決方案,金融基礎服務設施重構所需的私有云解決方案、混合云解決方案。云應用層面,“銀聯云”立足產業合作,與合作伙伴共建服務生態。提供銀聯云業務應用、金融場景應用、金融科技應用。
舉例來說,銀聯云會提供基礎的云資源池,用戶可以像使用水電煤一樣按需取用,隨取隨用,快速提升金融機構業務系統的上線速度,幫助金融機構釋放IT建設負擔,更多聚焦于自身業務發展。銀聯云還將全面開放銀聯優勢資源及支付樞紐服務,金融機構通過銀聯云,可以更高效便捷地通過結合銀聯產品推動自身金融產品的創新孵化和落地。
中國銀聯自2009年起研究云計算技術。截至目前,銀聯逾500個系統依托云計算技術向全球提供持續穩定的支付服務。此次推出的“銀聯云”,旨在為商業銀行、支付公司等金融機構解決技術架構轉型、產品服務深入市場提供基礎支撐。
中國銀聯黨委書記、董事長邵伏軍
中國銀聯董事長邵伏軍表示:
“近年來,中國銀聯充分發揮轉接清算機構的平臺和樞紐作用,把握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加快創新要素集成與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向科技型、數據型公司轉型升級,積極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
銀聯在人民銀行、上海市政府和產業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多年積淀的技術基礎和優秀的科技人才隊伍,創新打造了“銀聯云”服務平臺,為金融業機構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專業的金融級云服務。
銀聯將秉承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聯合產業各方持續深化金融科技研究應用,為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持續賦能,與產業各方共同構建互聯互通的數字金融新生態。”
四大特點護航安全與智能比翼齊飛“銀聯云”作為新基建進程中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立足打造成為國際國內領先的金融行業生態云。
“銀聯云”具有四大特點:
▌一是穩定可靠
“銀聯云”依托中國銀聯豐富的金融服務經驗和運營運維能力,穩定性有強力支撐。
▌二是金融級安全
采用多地多中心智網互聯方案,提供七層安全防護體系確保金融客戶應用和數據的完整性。此外通過AI風險防控、隱私保護、加密存儲等手段,滿足個人金融信息保護需求。
▌三是自主可控
設置創新應用專區,從網絡設備、服務器芯片到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服務實現全棧自主可控,構建行業領先的信息基礎創新應用示范。
▌四是智能開放
各產業伙伴既可使用銀聯自有的技術能力和產品,也可以作為服務提供方加入銀聯云網絡,共同打造互聯互通的產業生態。
銀聯競逐數字化動作頻
中國銀聯致力于與產業各方共同構建互聯互通的數字生態,“銀聯云”主要聚焦金融產業數字化痛點,在用戶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堅實的基座支撐作用。通過“銀聯云”提供的多地多中心互聯模式,幫助大型銀行快速實現系統的多地災備。
通過“銀聯云”部署業務系統,幫助中小型銀行免去專業云團隊的建設、快速實施業務上線。“銀聯云”在推動產業合作伙伴數字化轉型和升級過程中,也積極開展生態合作,為產業上下游增益賦能。例如,“銀聯云”已將自己的科技能力開放出來,如支付能力、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視覺、語音、機器學習),金融機構通過系統上云就可以天然具備以上能力,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創新產品。
近年來,順應社會經濟邁向數字時代的趨勢,中國銀聯秉持“支付為民”理念,聯合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全力推動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建設,主動創新推出條碼支付、手機閃付、刷臉付等產品,為公眾提供了安全優質的支付服務。
前期,中國銀聯結合市場需求,在產業各方支持下研發了首款數字銀行卡產品“銀聯無界卡”,成為推動支付服務數字化升級的一次新嘗試。
長期以來,銀聯堅定不移以金融科技應用為抓手,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擁抱技術變革,在發力“大智云端”、向科技、數據公司轉型的進程中加快步伐。同時,銀聯以智能風控為核心,升級風險防控能力,持續為全球用戶帶來安心的用卡體驗、放心的支付服務。
未來中國銀聯將聯合商業銀行等產業各方,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速金融科技研究應用,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創新推出更多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推動傳統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