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轉型,最大的障礙是平庸

begin
begin
begin
531
文章
0
評論
2021年2月3日17:11:56 評論 509

這兩年,銀行轉型一直是熱門話題。幾乎所有中小銀行,都在時代大潮中親歷著轉型,或主動為之,或被裹挾前行。從結果上看,有的銀行頗見成效,多數銀行歷經辛苦,方向曲折,所得唯有疲累。更大的挑戰是,行業正加速分化,轉型機遇窗口快速收窄,留給中小銀行的轉型時間已經不多了。

中小銀行轉型,最大的障礙是平庸

?



向標桿學習

 

我們習慣向標桿學習。中小銀行的標桿,資本市場給出的答案是寧波銀行。在A股37家上市銀行中,寧波銀行的市凈率、市盈率均是數一數二的水平。

?

從業績表現看,寧波銀行的特點是“高增長、低不良”,且具有相當高的穩定性。從2019年向前追溯,無論是3年、5年還是10年,寧波銀行凈利潤復合增速均能保持在20%左右,似乎不受周期影響;不良率水平連續十年低于1%,且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高于500%,遠優于行業水平。

?

優秀的業績是怎么來的?長期明確而堅定的戰略。

?

業績表現取決于資源配置。從資金投向上看,2019年,寧波銀行生息資產中貸款占比僅為42%,顯著低于行業水平,如招行為72%,建行為78%。貸款的收益率較高,由于貸款占比低,寧波銀行凈息差僅為1.84%,落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2.11%。

?

問題來了,寧波銀行為何不大幅提升貸款占比呢?并非缺乏增量貸款空間,我認為可理解為對“大銀行做不好、小銀行做不了”戰略的堅守。

?

舉例來說,一般銀行視個人住房貸款為零售貸款壓艙石,近年來,寧波銀行卻持續壓降個人住房貸款規模,同步發力個人消費貸款,結構顯著優化。2019年末,零售貸款結構中,消費貸占比高達79%,房貸占比已不足1%。

?

個人住房貸款是傳統的銀行零售貸款項目,以房產為抵押,風險較低,容易上量,但同質化嚴重,收益也低。相比之下,個人消費貸款屬于信用貸款,風險較高,進入門檻也高,一旦攻破,護城河效應顯著。對寧波銀行而言,放棄住房貸款是一種戰略選擇,短期有陣痛,長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力,顯著提高零售貸款收益率水平。2019年,寧波銀行零售貸款平均利率高達7.74%,在上市城商行中領先第二名1個百分點。

?

對公貸款領域,寧波銀行聚焦中小微企業,組建280個小微服務團隊,總計2183人(2019年末數據),下沉到強鄉重鎮,力爭把小微企業營銷和風控做到實處。重人力投入疊加高激勵政策,導致成本收入比穩定在35%左右,明顯高于同業水平。這也是一種戰略選擇,對于缺乏B端場景生態的銀行,在小微金融領域構建護城河,人員密集是被實踐證明的有效戰略。

?

低于同業的凈息差、高于同業的成本收入比,通常會拉低凈資產收益率(ROE)水平,但寧波銀行通過優秀的風控能力將不良率保持在低位,大幅降低風控成本,從而維持住了較高的ROE。

?

從結果上看,寧波銀行展現給資本市場的特征就是:高增長、低不良、相對較高的ROE,雖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已足以讓市場追捧。

?

兩個誤區

 

寧波銀行的標桿意義不在于其戰略本身——每家中小銀行都應因地制宜、追求各自的差異化,真正的啟示在于對戰略的長期堅守,以及堅守背后對應的取舍。

?

銀行的業務就這么幾種、戰略選擇也只有幾種,深挖一口井,持續積累優勢,構筑護城河、形成差異化就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中小銀行之所以陷入同質化,本質上是被短期主義綁架,缺乏戰略定力,什么熱做什么、什么急干什么,沒能堅持做長期重要的事情。

?

 

 

這兩年,優秀的銀行在戰略堅守中步步推進,更多的銀行則在同質化熱潮中陷入轉型誤區。

?

第一種是紙面轉型。所謂紙面轉型,是指轉型停留在文件制度、組織架構層面,業務運營層面不見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戰略層面重視不夠,資源配置不觸及根本,核心資源依舊集中在傳統模式上,只是在組織架構上新設團隊,影響力僅限于部門內,既不能在業務層面提供增量動力,也沒能力帶動全盤變革,最后只好照搬業內一些新產品自娛自樂,做成了面子工程。

?

一般來講,這類銀行的特點是日子難過但能過得去,缺乏緊迫感,感知不到變革的緊迫性,變革就成了一種作秀手段。其實,這類銀行是最危險的,日子一點點變差,每年似乎都能湊活過去,等真正警醒時,往往已錯過時機。

?

第二種是指標轉型。把轉型簡化成幾個指標,然后錯把指標當結果,想方設法完成了指標,卻發現轉型還留在原地。究其原因,當無法突破機制文化時,指標轉型最為簡單、最易推進,于是成了銀行轉型的“最大公約數”。

?

指標轉型專注于表面,看似捷徑,卻有損銀行的長期競爭力。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小銀行對助貸業務的依賴,把零售占比當成了零售轉型、科技轉型的全部。風口期的兩年,在助貸推動下,的確享受到零售指標節節攀升的欣喜,風口之后,監管收緊,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會飛。

?

指標轉型把目光放在了外部,忽視了內在的變革。零售轉型和科技轉型,本質上是銀行經營邏輯的轉型,需要從內而外層層遞進,核心再造、數據中臺、流程變革、激勵優化、產品創新、零售凸顯,零售指標改善只是自然的結果,不能成為目標本身。

?

最大的困難

對戰略的長期堅守,說著容易做起來難。

?

在一次飯局中,某城商行董事長曾感嘆,寧波銀行無法復制,它背后的機制誰也學不了。粗略來說,就是股權分散、高管持股、員工激勵:

股權結構中,國資、民資、外資均衡分布,互為制衡,確保銀行發展能著眼于股東價值創造;

?

高管層持股(據財報披露,2020年6月末,董事長、行長、監事長合計持股481.32萬股,以20210129日收盤價38.48元計算,市值1.85億元),緩解委托代理難題,核心高管穩定,履職多在10年以上,能保持戰略的連續性;

?

員工薪資與業績掛鉤,市場化考核,打破大鍋飯,能上能下,持續釋放人才活力。

 

反觀很多中小銀行,治理結構單一,激勵機制落后,組織困于“官僚主義”,形式重于實質,有業績不如有關系,組織活力低下,短期主義盛行。這樣的銀行,無論轉型口號喊得多么響亮,都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績來。

?

從根本上看,文化機制才是中小銀行轉型最大的障礙。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小銀行的轉型改革已步入深水區,若不能在治理結構、激勵機制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突破,業務層面也難見大的進展。

?

這兩年,銀行子公司層出不窮,理財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法人直銷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相繼破土而出。某種意義上,子公司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新機制、新文化,從零開始,在一張空白的畫布上繪制藍圖。但子公司畢竟只是子公司,母行自己仍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

機制轉型之所以難,根源在于沒有意識到其緊迫性和必要性。

?

股權投資領域很看中企業的護城河,在巴菲特看來,任何企業都難免會遇到平庸甚至糟糕的管理層,只有具備深厚的護城河,企業才能經得住平庸管理層的折騰,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

曾經,銀行業也是有護城河的,銀行牌照、物理網點、受管制的利差、深厚的企業客戶關系等都堪稱護城河,在護城河的保護下,平庸的文化、平庸的管理層也能有好的業績。那個時代,銀行不需要市場化激勵,甚至內部大鍋飯的銀行都有好業績。但近十年來,這些護城河漸漸喪失,導致優秀的機制文化、優秀的管理層價值凸顯。

?

著意于轉型的中小銀行,必須認識到這種變化,從治理機制、文化流程、激勵制度等方面著手做深刻的變革,要更加重視管理層的價值。如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所說,

“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不斷地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

 

走自己的路

綜合內外部環境看,當前中小銀行的唯一出路,在于差異化+本地化。差異化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本地化是合規發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無論是零售轉型還是科技轉型,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

比如零售轉型,雖已被鼓吹為銀行轉型的必經之路,但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地區性銀行還沒到這一步。零售轉型是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的客觀要求,全國層面消費驅動已是主流,全國性銀行開展零售轉型勢在必行,但中小銀行著眼于地方經濟,各地發展階段千差萬別,只要本地產業發展空間還在,聚焦對公業務、小微業務就仍是最重要的事情。

?

價值投資者強調不追風口,不去人多的地方,銀行經營也是如此,時間和資源這么寶貴,怎么能被風口裹挾,專注做自己的事、堅定走自己的路,才是脫穎而出的唯一出路。

begin
  • 本文由 發表于 2021年2月3日17:11:56
  • 轉載請務必保留本文鏈接:http://www.yiwunong.net/11336.html
匿名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 填寫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